莆院学子三下乡:探寻农村地区“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

作者: 时间:2024-02-02 点击数:

在数字化日渐成熟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通过智慧改造赋能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1月24日至26日,在教师党员黄芦峰带队下,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数字反哺,智慧助老”党员服务实践队前往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白洋村、秀屿区东庄镇苏田村两个考察点进行调研,以“智慧居家养老”为切入点,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冲击”与“调试”展开调研,探索数字化时代下农村地区如何借助“5G智慧”跳出居家养老难题。

图为”数字反哺 智慧助老“党员服务实践队开展志愿服务。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白洋村地处山区,外出流动人口达80%以上,大部分家中只有老人留守,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出事无人知”成为农村居家养老的主要痛点。24日下午,队员们来到白洋村行政综合办公楼,白洋村党支部书记谢莉娜向队员们热情介绍当地“智慧居家养老”项目由来、运营现状及下一步规划。

“该项目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爱心企业家洪先生的捐赠,目前村里已有39户60周岁以上独居高龄老人安装智能床带,配套的‘5G+智能睡眠监测系统’能让我们实时关注老人健康情况,一旦有任何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真正让老人感受‘空巢’不空心,‘独居’不失爱。”谢莉娜说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白洋村党支部书记谢莉娜。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访谈结束后,队员们来到独居老人王奶奶家里,了解智慧床带使用情况和子女支持程度,“上回我背上痒得很,整夜没睡好,都没在意,第二天我女儿就通过平台短信知道这事,周末回来帮我洗了凉席,哎呀这东西真的太厉害了。”84岁老人王奶奶如是说道。据介绍,该项目依托闽善行公益平台,通过智能健康睡眠监测实现用户端硬件物联监测传输数据,建立起常态观察机制,逐步建立老人监护画像,当平台服务人员发现数据异常时,主动介入,通过电话回访、短信发送等方式告知亲属,打通乡村居家养老与紧急救护的信息壁垒,高效实时守护,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老人进行访谈和交流。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图为老人家中安装的“智慧床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接着,队员们还来到村里的老人协会的健身活动室开展“智享银龄 守护最美夕阳红”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一对一细致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常用功能,包括手机购物、视频通话、地图导航、预约挂号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操作,此外,还借机向老年村民们宣传各种常见的网络诈骗知识,帮助老年人消除使用智能手机的顾虑。

图为实践队队员细致指导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1月25日,队员们采访秀屿区东庄镇苏田村支部书记苏东梅,了解当地“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孵化及落地过程、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

苏东梅介绍道,“本着一颗‘让外出子女放心、留守老人舒心’的初心,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向村里热心乡贤集资15万,专项用于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依托‘闽善行·968656’公益平台,借助健康睡眠监测带、SOS紧急呼叫按钮的产品,提供老人健康的7*24小时监护服务。当设备出现异常警告时,将第一时间启动老人救治服务机制,大大提高了村里养老服务效率,真正为留守老人撑起‘保护伞’。”

实践队与白洋村委会相关人员合影。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供图

随着采访和调研的深入,数字化时代下农村智慧居家养老图景逐渐清晰,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将对调研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探索总结出农村地区居家智慧养老新模式,为推动解决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无人问、无人管、无人理”的难题贡献青春力量。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黄芦峰、虞文昊

初审:林 星

复审:姚宵凤

终审:刘卫红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莆田学院版权所有  闽ICP备0094036号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