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科普日主题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宣
整理:林朝芹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如果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140mmHg和(或)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舒张压)≥90mmHg,称之“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如果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其它疾病的症状表现,病因明确而具体;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多种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约60%高血压病人有家族史,引起高血压的环境因素有:食盐过多、吸烟、大量饮酒、饮食中低钾缺钙、高蛋白、饱和脂肪酸过多或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等饮食习惯、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缺乏运动等,此外口服避孕药、麻黄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可使血压升高。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常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少数病人甚至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病人可有头晕、头痛、头胀、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症状,有些人亦有手指麻木、肌肉酸痛、视力模糊、鼻出血等症状。

高血压由于长期血压升高,造成全身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动脉硬化,长期动脉硬化可引起心、脑、肾、眼、外周血管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最后出现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视网膜出血甚至失明等并发症。


医学研究证明,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不仅可以预防或延迟高血压的发生,还可以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的疗效,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
1.合理膳食
(1)限盐:每天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g,炒菜宜偏淡,减少酱油、味精等含钠盐调味品的使用量,少吃含钠盐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皮蛋等。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宜吃鱼、瘦肉、豆类及豆制品;少食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籽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或不吃;炒菜选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豆油;也可选食一些降脂食物,如海带、海参、葵花籽、芝麻等。
(3)补钾:钾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所以可多食含钾高的食物,如冬菇、竹笋、花生、香蕉、橘子等。
(4)补钙:钙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维持足够的高钙摄入,可抵抗高钠的有害作用,所以可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芝麻、虾皮、海参、芥菜、紫菜、黑木耳等。
(5)多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故高血压病人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大白菜、卷心菜、豆芽、芹菜、胡萝卜、苹果、梨、橘子、橙子、香蕉、西瓜、葡萄、猕猴桃、火龙果等等。

2.控制体重
高血压病人应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可以改善降压药的效果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和腰围。正常成年人应控制BMI在18.5≤BMI<24.0,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3.适量运动
(1)运动原则: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
(2)运动时间:建议每周运动3~5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
(3)运动方式:宜选择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打太极拳等。
(4)运动强度:建议中等强度更有效、更安全。评价方法:①运动后心率=170-年龄;②主观感觉:运动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自我感觉有点累;③客观表现:运动中呼吸频率加快、微微喘,可以与人交谈,但不能唱歌;④步行速度:每分钟120步左右;⑤休息后约10分钟内,运动所引起的呼吸频率增加应明显缓解,心率也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否则应考虑运动强度过大。

4.戒烟限酒
高血压病人应彻底戒烟,不提倡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白酒、葡萄酒(或米酒)与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每天酒精摄入男性不超过20~30克,女性不超过10~15克。
5.心理平衡
高血压病人应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向他人倾诉,将压力宣泄;适度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多听音乐,经常学习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1.坚持长期服药,使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误区:血压高时服药,正常即停服。
2.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误区:漏服后只要补服不会影响血压。
3.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换药或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遵医嘱逐渐减少剂量。如果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4.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以免加重心脑供血不足,若非急症,应在数日数周内降低为好。
5.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即能24小时控制血压长效平稳,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其目的主要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6.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服药后最初几小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姿势,特别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可遵循3个30秒,即起床睁眼30秒再坐起来,坐着30秒再站起来,站着30秒再行走);宜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且服药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活动。
7.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如大量饮酒等,以提高疗效。

|
医院门诊测量的血压 |
家庭测量的血压 |
青年/中年 |
130/85mmhg以下 |
125/80mmhg以下 |
老年 |
140/90mmhg以下 |
135/85mmhg以下 |
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肌梗死者 |
130/80mmhg以下 |
125/75mmhg以下 |
合并脑血管障碍患者 |
140/90mmhg以下 |
135/85mmhg以下 |

1.血压很容易受运动、身体及精神紧张、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而改变,因此要学会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
2.推荐使用合格的上臂袖带式自动血压计,测量时袖带的位置要与心脏同高。
3.尽量做到早晚分时段测量。早晨要在“起床后一个小时内”、“排尿后”、“服用降压药前”和“早餐前”几个时段测量,晚上要在“睡觉前”测量。
4.血压未达标者,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每次测量2~3遍,连续7天,以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医生治疗的参考;血压达标者,建议每周测量1次。
5.如实记录所有血压测量结果,随访时提供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


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