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三下乡 | 莆院学子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3-07-07

护理学院新闻网讯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非遗传承保护号召,由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大学生组成的“非遗润童心”实践队于7月6日在莆田市群众艺术馆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活动,将莆仙传统文化同现代发展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绽放非遗绚烂之花。

“莆仙话,即兴化方言,被喻为古汉语语言的活化石,但是现在的小孩基本上听不懂莆仙话,或者是听得懂一些但是不会讲……”在讲座中,实践队成员表达了对于莆仙话传承的担忧。一开始,主持人从简单日常的“老师”、“男性”、“媳妇”等词语,到日常的短语,如“勤勤作,俭俭吃”,慢慢得引导着小朋友们进入莆仙谚语的学习,一遍遍地纠正发音,一次次的跟读,现场的小朋友们先是腼腆不语含糊不清,再到积极回答清晰明朗,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领式地学习莆仙话,高效高质的教予小朋友们简单易上口的莆仙用语。

 

图为学生介绍莆仙话历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妍莹

为活跃现场气氛,实践队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莆仙赞句。莆仙赞句起源于汉初,兴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属于大众文化,是莆田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艺术形式,它以祝福的话语编成一首押韵的方言赞诗,继而高声颂唱,旁边的人齐声喊“好”,喝彩互动。常常用在民间的喜庆场合,比如结婚、祝寿、满月等人生阶段较为重要的场合中,一般会请人喊赞句,以表示对当事人的赞美及祝福。在小朋友们一声声的“好”中,非遗活动迎来了高潮。

实践队指导老师陈晓婧介绍,希望通过非遗互动活动,让更多人关注莆田非遗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增进青少年对莆田非遗文化的了解,共同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指导学生进行莆仙话音译彩绘 通讯员 潘妍莹 摄) 

 

(图为实践队师生非遗合影 通讯员 潘妍莹 摄)

据悉,为深入感悟和传承莆仙非遗文化,莆田学院护理学院“非遗润童心”社会实践队还将参与更多关于莆仙话、妈祖文化的宣传活动,进到莆仙非遗文化博物馆深入研究学习,努力担当起莆仙非遗文化的传承使命。

(通讯员 护理学院颜素桦 潘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