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莆田学院护理学院前身是1898年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附设护士训练班,至今有127年的护理教育历程。学院现设有护理学和助产学2个学系,下设4个教研室;设有1个省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7个实训室,实验使用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千万元。现有四年制(全日制)护理学、助产学2个专业的在校生1061人。2025年开始招收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2020年获批莆田市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2021年获授首批福建省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2022年获批养老护理员、育婴员、保育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2023年获得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学科专业:护理学入选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2007年)、福建省特色专业(2011年)及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全国首批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2018年)。2024年获批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四年制(全日制)护理学、助产学两个专业、护理学(闽台)及护理学(专升本)两个专业类型。学科发展方向围绕母婴与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含老年护理)、社区及公共卫生护理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护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8人,博士学位6人,福建省C类高层次人才1名,科研引进生1名。现有护理硕士学位点校内导师34人、行业导师83人、校外兼职导师10人。教职工获省、市表彰达40多人次,省级教学名师2人。10多位教师曾赴中国台湾弘光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研修深造,形成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学术背景。长年聘请临床兼职教师担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带教。
人才培养: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8.26%,毕业生就业单位95%以上为省级三甲医院。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临床护理技能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大赛100余人次。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华东分区赛第二名;荣获省级、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人;福建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青校媒福建十大星级媒体等各类省级以上荣誉、奖项 20余项。
教学科研:学院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教学团队3个。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4部,《助产学》获“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近年来,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校级教育教学教改项目9项,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2项、校级“AI赋能教学”改革试点项目5项、校第二批产教融合项目6项。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2项,科研经费资助达200多万元;在北大中文核心、CSCD及SCI等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实用新型专利9件。
特色项目:
1.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贯穿“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2022年获批产后恢复、幼儿照护、老年照护、失智老人护理等4个“1+x”证书。至今已有159名学生获得“1+x”产后恢复(中级)职业技能证书;1375位毕业生参加育婴员、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获得结业证书;237位毕业生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级工)证书;302人获得育婴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高级工)证书。助力学生灵活就业能力。
2.养老服务:截止2024年底,开展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3000多人次、技能等级评价600多人次;承办2021-2023年度“莆田工匠”技能大赛—福建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莆田选拔赛,2024年举办莆田市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学院始终秉承“慎独 仁爱 笃学 精技”的院训,持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和“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建设有“银龄青梦”养老志愿实践队,2022年接受莆田市红十字会正式授旗,团队共有教师成员38人,学生志愿者累计670人,共建养老机构8个,组织开展养老社会实践活动30多场次。
3.应急救护:2023年学院获批“福建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成以“一馆、一师、一队”为特色的基地运行模式。“一馆”:建有集红十字运动文化传播和生命安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功能馆——“莆田学院应急救护体验馆”,面积约160平方米。面向全校师生、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开放,开展急救培训与推广,提升群众生命保护技能。“一师”:组建了一支近50名持有应急救护师资证的师资团队,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23期,完成近3000名学生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取证。“一队”:2013年成立“护理学院急救志愿服务队”,2016年接受市红十字会正式授旗,常态化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民众开展急救教育培训,积极宣传普及生命教育知识,普及公众人数累计10余万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