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营造活跃的跨学科交流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学校交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10月28日下午,工艺美术学院于中五527开展“在时代之力的推动下,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跨学科博士沙龙。本次活动邀请了文化与传播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等多位博士参加,活动由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詹伟锋主持。

(图为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詹伟锋院长通过阐述运用AI拓展创作可能性,提供创作思路,抛砖引玉的带出了话题:人工智能技术将创新艺术的表现性,实现艺术设计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的整合,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人工只能技术应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增进创作的效率。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艺术创造全新的想象空间和方式,同时也推动了艺术创作与科技融合的一个新的发展发向。











(图为詹伟锋院长主持发言)
紧接着,在座的教师们纷纷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对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展开探讨交流。文传学院黄妍老师提出,年轻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出很多好创意,但是成品会比较粗糙,缺少个性化的思维;黄玮老师提出人工智能将带来新的批评和伦理问题需要重视;卢恬老师强调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AI,但不要过分依赖AI,很多反套路的思维是无法用AI取代的;王晶老师深入分析了大家依赖人工智能的原因,提出我们要使用工具,避免被工具使用;工艺美术学院的林敏华老师提出,AI不仅仅意味着图像的生产方式,还意味着AI具有某种主体性的地位。这种主体性的性质值得探究;程雪芳老师从设计的发展史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肖巨成老师认为基于大数据做出来的模型,本身就反映了主流文化。同时提出了:“AI艺术作品的同质化,是否会推崇主流的审美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艺术创新?”;张翼老师提出了想法:未来,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注重与人类艺术家的协作。AI可以作为艺术家的助手,帮助他们实现更加大胆和创新的创作理念;章勇老师认为尽管AI技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其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因此,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尊重。刘兴山老师浅谈了人工智能能与“产教融合”和“教产融合”的关系及延伸。(图为与会老师发言)活动最后,詹伟锋院长总结发言,人工智能进步飞快,对艺术创作的作用也在增强,我们各个学院可以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各专业特点,看看是否能擦出一些别样的火花,产生一些碰撞,带来一些话题,也为课题申报、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图为活动现场)
本次学术沙龙,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活跃,充分展现了莆田学院科研人员积极良好的科研面貌,也促进了工艺美术学院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今后的深度合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