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校园文化 -> 正文

暑期三下乡 | 大学生走进“海洋牧场”,同上一堂特殊的“海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量:

伴随着初升的太阳,7月8日,莆田学院“青梦海扬”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登上了南日岛渔民的作业小艇,前往闻名遐迩的“海上牧场”,深入了解南日岛独特的海洋经济和魅力。

实践团首先参观了岛上鲍鱼养殖基地——岛之原养殖基地,该养殖场负责人张国明现场为同学们介绍了他养殖的鲍鱼。在每一个鲍鱼笼中,都有着数十粒正“茁壮成长”的鲍鱼,根据不同的“年龄”,它们被放置在不同的网箱中。第一次见到手掌大的鲍鱼,同学们惊讶兴奋不已,围着鲍鱼仔细端详研究。“我们的南日鲍之所以养得好,是因为养殖技术卓越,鲍鱼成活率高、成长速度快。”张国明自豪地介绍了其研发的先进养殖技术。他表示,正是依靠科技创新,南日岛的鲍鱼养殖业得以持续发展,渔民们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不仅搭建了专业的养殖设备与结构,也得出了最优的养殖技术,纷纷走上致富之路。

(图为实践队登上渔排)

通过深入访谈,实践团了解到,近年来鲍鱼价格的下跌也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产量的上升,尤其是人工和饲料成本的增加,使得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然而,养殖者们并未放弃,张国明对此表示:”我们为什么说要一直坚持养殖这个品种,哪怕是亏本也要做,那就是希望有一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能认识南日鲍,品尝南日鲍,让南日鲍走向千家万户。”他坚信通过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品质,南日鲍能够走出困境,迎来市场回暖。

(图为养殖人员为实践队员展示介绍鲍鱼笼)


(图为闵志勇教授与养殖负责人为实践队“上课”)

随实践团一起走进鲍鱼养殖基地的还有莆田学院生物研究方面的专家闵志勇教授。拿起一头鲍鱼,闵教授现场为同学们上起了一堂特殊的“海上思政课”。他分享了自己长达20余年的鲍鱼养殖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鲍鱼的基本结构、生命周期、不同季节的生长规律和南日鲍独特的科技养殖技术等知识。提到渔排,他指出,南日岛鲍鱼养殖区内采用的是环保型树脂材料的渔排,这不仅是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响应,也体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纯朴的渔民,闵教授赞赏有加,他说道:“渔民们都是靠海吃饭的,长期与大海为伴,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宽阔心胸,胜不骄败不馁,这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学习的心态。”

(图为养殖负责人张国明向实践队员讲述对鲍鱼养殖的坚持)

在聆听了闵教授和养殖户张国明的分享后,实践团同学们对海上养殖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海洋产业的学习和研究热情被激发。实践团的杨烨同学说:”一望无际的大海,蕴含了丰富的资源,如何与大海和谐共生共长是个巨大的课题。渔民们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深深打动着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奋发不懈,为推动科技兴海和海洋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与养殖渔民合影)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路1133号   电话:2696446    书记信箱 | 院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