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苏婧雯
唱腔拾遗,有古成今
古来,人人皆爱以闲愁万种自比离恨,观其喜见多情面,忧望泪潸潸,苦自怜幽闺、独销魂相思,苦难言,惟唱曲,始创戏。吟曲一遍,万般胸怀皑皑。然,戏传千年不灭,今日仍多见怪。山西某高校在微博发布辩题:非遗唱曲之内容是否具有时代局限性?与此同时,2023年1月,网刊记者专访教授谈非遗保护,观言总结:非遗文化无法被打造,只能被传承。一时间纷声迭起。思其因,想网络初兴,有者断言曲去难逢,问道是时代筛下了戏曲、还是年轻人放弃了戏曲?
魁德社于小章,京腔传承三代者,古曲家传,代代粉墨。他抓起快板,操起古朴浑厚的京腔,醉心音遏行云时,宫廷八角鼓、小岔曲春景早是信手拈来,他立于京城最小剧场的门铺前,声声时如云出岫、时如孩堤诵读。可惜秋风不相待,戏的余音和观者,也险被萧风扫去。曲罢,他才道他早已唱不动了,但家艺无传,愿宁鸣而死。我看着他泛黄照片上轩昂的四十年前,那么一个瞬间,年经七旬看照眺蹬的眸光下,视若又见年少颜丹鬓绿,浓妆登场。
华夏八方富土,瘠瘠几缕戏魂。南音即使为闽南地区最家喻户晓的曲种,却不比京剧排场浩大,也不比吴语靡靡牵肠。在非遗唱曲中,它没有锣鼓喧天听之雀跃、不若哀婉悲戚闻之悲切。南音,总以段段悱恻缠绵、娓娓道来的旋律在曲界独树一帜,同时,也在师者捻起指尖的夏夜短暂地引渡着我的童年。
曲兴人兴。老师说,音韵经年,人情不减。
蛙鸣蝉噪的夏夜,九岁的我和朋友们背对挂筝的墙,面向亮黄的灯光与狭窄的镜演排。即使逼仄的琴室里挤不下接踵之躯,我们稚嫩的唱声也不住地飘向窗外梧桐。有人吹箫,有人抱琶,老师执板居中而歌,唱茶杯戏的那位笨拙地用瓷具摔出了一段又一段的脆声,“玉柱斜飞雁”,筝如玉、曲如雁。不到断肠间,老师掐嗓笑骂谈说,提起儿时晨起在田野间练声的愤懑,连筝琴也是被父所迫才勉强学成,从前为曲筝生憎,而今却拼作曲中声。久视于我们对南音的懵懂模样,唇边又唱响缱绻的绵绵南音,她提身亮眼,躞蹀踱步时,身姿似驭马、素眉若春山,提起过往种种,颇有轻舟过山的释然。夏夜,也曾属蝉鸣扇响,但于昔日的我而言,却是属于闽南的箫音筝曲的。
课下奶奶听我的演唱,冉冉道起儿时每逢过节,闽南的村里总搭彩棚请戏班、吹奏指套唱散曲。“直入花园”、“月照芙蓉”,咬字吐词,皆古朴幽雅、委婉翩跹,最后归韵收音,拍板而散。唱曲的岁月数十年如一日,唱曲的声韵魂牵梦萦。奈何星霜屡变,兀兀穷年,闽地历经锅中无米的灾年饥荒,只消暇时一段回肠哼唱,闽曲的清甜便深深埋在每个闽南闽中老人的理想乡里,待余音绕梁时,焚膏继晷的痛苦也由它如母的怀抱化解消散。
曲在魂在。奶奶说,囡囡,南音是闽的乡音。
闽乡愁,闽乡音,南音深深刻在每一个华侨的心中。年轻时远在印尼的外公只能在留音机里反反复复听着“四梅走归”,音若金翠,怕其腻,于是晨听归,百鸟和鸣,婉转清丽;午听走,潇洒自如,万马奔腾;暮听四,春夏秋冬,莺蝉枫雪,变幻莫测;夜听梅,雅致悠远,如泣如诉。纵使冷月孤身,独在异乡,唱腔为伴,好忆缅邈平生、缠绵岁月。听着那乡音…听着那乡音…听着那唯一的乡音啊。多年异乡,有朝回国,纵然鬓发苍苍,但乡音不改。
珠流璧转,时过境迁。亘古的岁月磨碎了精绝的音韵,它们静时如寒木春华,争时赛环肥燕瘦,北至昆曲京剧、南至汉剧弦管,竟不知何时倏然而逝,只留朋辈思忆里几处雪泥鸿爪。戏剧灭迹,戏韵流芳者踱步于唱念做打、荒腔走板之兰烬、遗憾谁记当年好举,奈何花落而去,还追往昔峥嵘,叹匆匆鹿梦一场。
京腔、越剧、皮影、南音。二十世纪始,南腔北调接憧列进非遗名下,建组研讨,拨款扶助,师者守其职,老辈待机缘,纷纷苦言绝渡不逢舟,已是道尽途殚。枷锁困其于桎梏,浪潮猛兽步步紧逼,犄角的戏种随风而逝,家喻户晓到鲜有人知,从门庭若市到冷落鞍马稀。我如旁观者瞧他风雨飘零大厦将倾,湮灭在匆匆童年希冀里、跌入百年老者絮絮的碎语。但一川历史长河之中,它未必有我想的如此脆弱,它光而不耀,韬光逐数,它骤然陨落,却也承代代信念,玉汝于成。
非遗要兴,需观世事变迁,融今代新妍。我曾于泉州剧院观越剧红楼,看笙歌破衣,楼起楼塌,恍若身置紫虚,“千红窟,万艳悲”,观者不明觉厉,酣畅淋漓。越剧,沉寂于嵊州的古老国剧因此突而屡登热搜,顷刻间炙手可热,年轻戏迷经短视频平台广交戏友,科普纷沓;我也在闽佛诞辰驻足于山伯吐血英台跳坟,梦蝶观躯、化蝶殉情,从“不想前程想钗裙”到“万丈青丝寸寸碎”,“不敢看观音”成梁祝热词,抖音二创多艾,无论创者声相唱弹,统诉梨园哀婉情肠,“雪月化作蝴蝶去,人间比翼笑春风”,字字得意,字字锥心。正乘时代之势,戏剧幻城落于河南郑州,对望过往群星,无分文明孕育、王朝更迭,三千看者随其行、共其生,皆是剧中人。总观之,纵使道阻且长,新时代与旧文化碰撞层层惊浪、芸芸大众的思绪流淌古老的血脉。非遗逐风举云飞,机要在此。
非遗要兴,更在赓续。越来越多青年聚焦目光于其境遇,王良洪蜡染,张明宇缠花,边靖婷创曲,王潮歌编剧。纵使山高路远,无数青年人的前赴后继,掇菁撷华,有人问:非遗稀碎绵长,散落遍地,怕竹篮打水,功亏一篑。他们答:纵使沤珠槿艳,风禾尽起,吾辈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于是古诗唱新歌、冷曲融新词,远古的文化一次又一次穿梭进本族的历史,讲述悠远漫长的民族故事。
非遗戏曲,百年前也许在宫廷舞榭中惊艳亮相,风雅骚人赞之为黄钟大吕,凡文涉此曲,学子加之可行赋能之便,词家随口一歌而掷地有声;绝伦奏响挥绘了浓墨重彩的史谱,叱咤风云之时何等熠熠风光。而今,菁菁子辈昭昭心火,踵事增华,扶摇而上,纵戏曲须臾薄,何惧无云程发轫时?待柳暗花明时,其携隽永的古朴、萃炼的雅韵踏步而来,沉淀千旬的弦歌再度韬光养晦,又谁敢言今日之非遗不比往昔、落寞的时代符号不会镀挫再起?观今日,越剧新龙门客栈出圈、海外京剧馆人满为患、乌镇戏剧节一票难求,看非遗推陈出新的背后,是一个个后来者推开广袤的寰宇,小心拾起散落在天地间的无数被遗忘的古老生灵,于非遗,薪火延绵,怀抱希冀。
借今日,回看文首之辩,我们能发现非遗华章日新,与时俱进,且从未被抛弃。思言,不可许承非遗唱曲兴盛如汤沃雪,只是双双看不见的手换了又换,依旧托其与碧天之上,待其灼灼含章,托其与亘古的史,共赴华夏文明崛起的江流。南音——及众多非遗戏曲,汝命未尽,汝生且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