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建党节刚刚过去,迎来的7月7日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回首1937年的今天,一声响亮的枪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中华人民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彻底吹响。在这充满意义的七月,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的“忆峥嵘岁月,绘百年党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长期的精心筹备,组织9名实践队学生前往后黄村、下垞村等地进行红色研学活动,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7日,三下乡小分队前往第一站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走访研学。后黄村历史文化深厚,地缘文化独特,具有鲜明的民居文化、侨乡文化和双拥文化。全村民房有70%以上为传统莆仙民居“红砖墙”,有数十栋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与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这其中民国往事珍藏馆和红色记忆珍藏馆十分有特色,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入学习了一段段中国民主革命史和抗战史。
通过采访,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莆田后黄民国往事珍藏馆和红色记忆珍藏馆从藏品的征集、酝酿和展出,历经三十余载。两馆共分22个分馆,民国往事馆内有孙中山纪念厅→抗战一馆→抗战二馆→民国纸币馆→烟草历史文化馆→莆田地方特色文物馆→上楼→老上海百乐门→民国记忆馆→医药馆→民国文学字典馆→民国教科书馆→民国通俗教育馆;红色记忆馆内有百工馆→榜样事迹馆→艰苦奋斗馆→儿童教育馆→教科书馆→毛主席纪念厅→军事馆→工人馆→农民馆→文学馆。
打造博物馆式的影楼,影楼式的博物馆是莆田后黄民国往事珍藏馆和红色记忆珍藏馆理念。前者依托1927年的民国哥特式建筑,也是莆田第一家私人妇产医院,后者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红砖古厝,由外在到内涵独具特色,从而口碑相传,让闲置的古建筑活起来,让文献文物活起来。
参观完莆田后黄民国往事珍藏馆和红色记忆珍藏馆小分队一行恰好遇到来自上海的观光团,与他们一起参加了愉快的搓草绳编草鞋的活动,现场热火朝天,气氛一时达到了顶点。活动尾声,三下乡小分队帮助搓草绳的阿嬷把现场打理干净,结束了一天的活动。
返校后,三下乡实践队的叶思颖同学对后黄村红色研学深有体会:参观了红色记忆博物馆的展厅,重温着革命历史瞬间。印象深刻的是馆内有一处陈列的是毛主席的雕塑以及众多革命先驱的画像,我们满怀敬畏。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岁月的沉淀,经历过腥风血雨,也正经历着伟大辉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每一个青年应该具备的精神,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了很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仰。
工艺美术学院记者团 王希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