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管理学院党委、团委、第二党支部、第四党支部、第五党支部、莆田学院“红色驿站”辅导员工作室联合紫霄渭庄社区3#-4#楼栋功能型党支部、立德书院功能型团支部、管理学院团委组织部在学生社区青年之家组织学生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微视频)第三、四期。此次活动以个人收看与集中观看相结合方式展开,管理学院学子积极参加。

图为同学们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微视频)第三期。
第三期节目讲述了携手致力于法医学事业的郭景元教授和朱小曼教授、退休后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陈汤禄主任和陈逢珍教授、“王杰精神”宣讲人李彦清、中国海洋浮游水母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许振祖教授、长期从事海上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谭家华教授等“五老”事迹。

图为同学们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微视频)第四期。
第四期节目讲述了长期致力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朱常宝教授、获得“CIGR卓越功勋奖”之终身成就奖的汪懋华教授、离休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宣讲奶奶”闫颖、擅长诊治精神和心理疾病,领衔多项教学建设的张亚林教授、中国第一批植物分类学专家金洙哲教授的故事。期望我院学子能透过他们的事迹,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卓越、无私奉献、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在思想上有所启迪。
通过这两期节目的学习,同学们受益匪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人力241代骁冉 )
在“读懂中国”的叙事长卷里,那些被岁月浸染的身影始终如灯塔矗立。郭景元、朱小曼于法医学中镌刻正义的刻度,让真理在解剖刀下折射出文明之光;许振祖深潜微观世界四十载,228枚新物种的命名恰似撒向深海的星辰;谭家华以白发为缆,在惊涛中牵引“大国重器”破浪而行。双目失明的李彦清将黑暗化作宣讲的火种,千场讲述让英雄精神永不褪色;陈汤禄夫妇从雪域高原到三尺讲台,用一生步履丈量“育人”二字的重量。他们以青丝成雪的孤勇,将“奋斗”二字熔铸成民族脊梁的纹路。时代的炬火永续,我辈当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在属于我们的坐标上,续写星河滚烫的篇章。

(2023级人力陈欣)
观看2024《读懂中国》微视频第三期,我深受触动。郭景元、朱小曼两位法医教授,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一头扎进法医学研究,不仅填补学科空白,还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们的坚守与担当,让法医学在我国生根发芽。陈汤禄、陈逢珍老师为国防测绘事业默默奉献青春,转业后又投身教育,为学子点亮知识灯塔。李彦清传承王杰精神,诠释着信仰的力量;许振祖专注海洋浮游水母研究,用数据和成果推动海洋科学发展;谭家华带领团队突破技术难关,助力大国制造。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3级健管吴烨垌)
微光里的中国:一部跨越时空的青春答卷。在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微视频)第三期中,我深受触动。影片里,前辈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有投身科研的前辈,面对复杂难题与艰苦条件,凭借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还有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前辈,用智慧与爱心培育代代人才,注重品德与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对教育事业充满敬意。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出力,哪怕举动微小,也能汇聚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

(2023级健管蔡伊莉)
观看第四期展播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节目中展现的朱常宝、汪懋华、闫颖等杰出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朱常宝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学生上党课,传递红色精神;汪懋华院士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展现了科技报国的力量;闫颖奶奶离休后依然投身爱国主义教育,用亲身经历激励下一代。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心怀家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023级人力陈梓昕)
看完《读懂中国》第四期,我深受感动。节目讲述了五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故事,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奉献与担当。朱常宝教授坚守高校思政教育一线,为学生点亮思想明灯;汪懋华院士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闫颖奶奶离休后投身社区和下一代教育,成为群众心中的“宣讲奶奶”;张亚林教授在精神医学领域深耕,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金洙哲教授则为植物分类学奉献一生,填补学术空白。他们虽年事已高,但初心不改,用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2023级人力桂梦瑶)
观看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微视频)第四期,我深受触动。这期视频聚焦“教育强国,奋斗有我”,讲述“五老”故事,展现出他们对国家、事业和教育的满腔热忱。朱常宝教授扎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借新媒体传递红色信仰;汪懋华院士投身农业科研,助力农业现代化;闫颖老人历经战火,离休后仍宣讲红色精神;张亚林教授医术精湛,为精神卫生领域培育人才;金洙哲教授一生钻研植物标本,填补植物学空白。这些“五老”来自不同领域,却都以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执着追求,为国家发展、教育进步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在生活里弘扬正能量,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拼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
管理学院采编部 郑宝雨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