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引导学生重点深入乡村调研,重温村落历史,记录乡村发展,6月24日,管理学院第四党支部书记李旸带领“信马由缰,落客为家”实践队走进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了解乡村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塔下村又名‘太极水乡’,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的山川之间,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也是研究福建土楼历史演变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的重要实例。”在书洋中心小学校长张延民的带领下,管理学院大学生实践队参观了塔下村,了解塔下历史。带队老师张延民是前塔下小学校长,也是塔下村乡村振兴、南靖土楼景区最早的开发创始人之一。

图为张延民正在向同学们介绍塔下村的历史
在七百多年的土楼建筑和历史中,蕴藏着客家人从颠沛、落脚到安定、从容的迁徙变化。在明暗穿梭间,实践队队员们感受着客家文化特有的气息,见证土楼群带来的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在裕德楼里,张延民介绍了裕德楼的“围裙楼”名字由来,以及房屋主人的家族历史。“塔下村有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华侨们在教育事业上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张延民介绍。

图为张延民正在向队员们介绍“围裙楼”的历史

图为张延民向同学们介绍张氏先贤
顺着石板桥,张延民带着实践队成员来到了张氏祠堂德远堂。“张氏家庙是中国现存的较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大厅两边红柱的一对长联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在德远堂前竖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是中国古姓氏祠堂现存石龙旗杆最多的一处,也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张延民谈到,石龙旗杆有团结族人、勉励后辈的功能,而以德远堂、石龙旗等为代表的历史遗存,烙记了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为研究中原文化嬗变和汉族南迁史提供了佐证素材。
“作为最早一批发展塔下村旅游景区的规划人之一,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塔下村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让土楼文化散布到世界各地。”张延民表示,依托旅游行业,高效助力了塔下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同时也实现了人们更快、更好地迈进小康之路。
随后,队员们也与塔下村的老党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了解塔下村的党支部发展情况,“塔下村党支部有很多年轻党员,为我们党支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党支部也非常重视教育学习,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图为实践队正在和老党员进行交谈

图为实践队和张延民合影
“信马由缰,落客为家”实践队满载而归,深切体会到了塔下村的独特魅力,随着相机快门声的结束,塔下村的实践调研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次的三下乡,让我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淳朴。从当地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中,我也认识到文化教育对后人的重要性。”队长林雨芬感叹道。
管理学院记者团 王彦菲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