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造林正当时。3月1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正在荔城区西天尾渭阳民俗风情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第45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莆田学院统战部、校团委、管理学院团委、管理学院第五党支部联合渭阳村党支部,组织7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添绿增彩。

莆田学院紫霄校区的核心区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在渭阳村的石牌兜自然村,生活着70多户300多名畲族人家,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区。为保护、传承当地畲族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莆田市政府全面启动推进渭阳民俗风情园建设,规划建设畲族文化长廊、节庆音乐广场及风情展示馆等,用地面积约为28.39亩。

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植树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管理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代表等,分别组成20个植树小组,齐心协力栽下100余棵蜜桃树苗,为渭阳民俗风情园增添一片绿。


培植树苗道道工序规范认真,植树过程有趣有序,管理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与当地村民一道种下希望,增添新绿,加深情谊。暖阳下,一棵棵新栽种的树木傲然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每棵树上都挂了管理学院各专业班级的“我与小树共成长”认领铭牌。

“今天和莆田学院大学生一起植树非常有意义,建设美丽乡村要汇聚人才,大学生和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传递生态文明理念,我们的家园天会更蓝、水会更绿、生态会更美好。”渭阳村畲族群众钟玉兰拉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道。

既要植绿,也要护绿。管理学院团委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做好科普宣传,打出了参与培植树苗、抚育管护、志愿服务的“组合拳”,力求地上植绿,心中播绿,变一季植树为全年尽责。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种下了同心树,希望在我们的精心培护下,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出团结花,结出同心果,愿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就像种树一样,种下团结,种下希望。”畲族学生钟玲玲在小组成员的配合下种下一棵树苗,写好少数民族学生心愿卡,兴奋地拍照留念,“没想到渭阳村的民俗风情园就在我们美丽的紫霄校区旁,在这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也是为美丽莆田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造福子孙。”“我们都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劳作间隙,渭阳村群众与师生亲切互动,就民族团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等话题进行交流,现场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

共筑一片林,情谊永流传。莆田学院团委书记黄蕾表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传承弘扬好木兰溪治理理念,此次校地共建,师生携手共植同心树活动,带动各民族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同时也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更多青年学生心中,让青年学生沉浸在民族团结的氛围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宣讲者和传播者。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记者团 周鑫涛 王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