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7月1日,伴随着涵江区国欢镇沁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传来的阵阵掌声,“布谷鸟”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第五党支部赴莆田市涵江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志愿者周鑫涛,正为沁西村群众声情并茂地朗诵红色经典古诗词。

建党102周年之际,管理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员以实际行动欢庆“七一”,大学生化身“布谷鸟”飞赴乡村,开展系列推普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你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推广活动开展前,志愿者们通过挨家挨户的访谈、街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沁西村群众对普通话的认知以及使用情况。

据实践地沁西村党支部书记姚建兴介绍,沁西村本地户籍人口共2218人,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普遍使用莆仙方言,部分交流是方言与普通话参半,存在语言隔阂与沟通障碍,不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了解到这些情况,今年暑期,莆田学院“布谷鸟”青年志愿服务队作为教育部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赴涵江区沁西村等农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普通话推广以“红色经典润乡土”为主题,举办红色经典古诗词诵读、寻访“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流动的茶桌”农民工普通话提升公益培训等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将普通话的重要性融入每家每户,提升群众“讲、说、用”普通话的意识。

“流动的茶桌”农民工普通话提升公益培训中,志愿者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以唠家常的方式用普通话说变化、谈感受、颂党恩。志愿者尤梓怡从什么是普通话、讲好普通话和规范使用文明用语对于提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大力推广普通话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互动的方式为群众纠正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等问题,并鼓励大家加强日常练习、主动运用标准普通话、养成规范语言的使用习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极使用普通话,争做规范语言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倡导者。

“在莆仙方言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太重视普通话,讲的普通话也有浓厚的地方腔。今天跟志愿者学习了才知道,学好和掌握好普通话是如此重要,也如此不容易。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先学起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有一个说好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沁西村党员姚萍萍表示。

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发起,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曾丽青介绍,全国1176支团队入选,“布谷鸟”莆田学院赴莆田市涵江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榜上有名,服务队师生均持有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在普通话语言语音教学和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储备,通过访谈调研、宣讲等形式,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掀起一股学习普通话的热潮。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使命光荣,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秀兰表示,作为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布谷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聚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几类重点人群,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该学院已组织17支暑期社会实践,奔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形式,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将志愿服务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语言赋能共同富裕。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记者团 王彦菲 陈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