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思考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这次调研让我看到双福村盘活‘乡愁资源’,利用村里古香古色的民居和绿水良田的自然资源,打造荔林水乡精品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发展美丽乡村游,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此次活动让我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第五党支部学生党员尤梓怡分享了自己暑假实践所得。
“这是莆田学院管理学院暑期23支社会实践分队活动的一个小镜头。”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坚持时代发展、社会焦点热点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以构建体系、丰富路径、打造品牌为抓手,将社会实践的实施路径与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深度融合,把实践课堂延伸至乡村田间,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暑期以来,围绕“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实践主题,打造集红色课堂、乡土课堂、专业研学课堂、云端助农课堂、支教课堂、文明实践课堂、民族团结课堂相结合的“多维度”大思政课堂,共组织23支实践分队,共计600余名师生,深入福建省内莆田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以及江苏、贵州、西藏、新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广阔的基层沃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好这堂有深度、有温度的“大思政课”,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上好“红色课堂”,深学细悟强信念
管理学院暑期实践队学子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访严复故居、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寻访“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走访闽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东泉列宁小学、黄梦喜一门四烈士纪念馆、陈国柱故居、莆田市博物馆、晋江爱国华侨施性镜故居、漳州市博物馆,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遗迹,聆听红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寻访中,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
黄梦喜一门四烈士革命事迹,让青年学生深切感受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兴化大地的红色故事和感人事迹,“我仿佛看到黄梦喜及其子女黄国榆、黄国标、黄国妹等四位革命烈士浴血沙场,临危不惧、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体会到了书本上所说的百年前中华民族曾经历的彷徨与挣扎,体会到在救亡中探索前进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革命先辈不畏险阻、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实践队员苏婷难掩激动之情。
让红色教育资源“活起来”。莆田学院管理学院深入挖掘八闽大地丰厚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革命历史作为生动教材常讲常新,让青年学生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汲取精神力量,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激发青年学生自觉地走进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深刻感悟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点燃信仰之火,进一步涵养为民情怀、感悟初心使命。

图为实践队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陈国柱故居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黄梦喜一门四烈士纪念馆

图为实践队成员瞻仰中山公园纪念碑

图为实践队成员瞻仰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为实践队员寻访“光荣在党五十年”老党员姚吓坤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爱国华侨施性镜故居,了解学习“晋江经验”


图为实践队成员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严复故居
上好“乡土课堂”,浇筑青春农业梦
走进涵江区江口大东村,稻田上方,一架植保无人机“嗡嗡”鸣响,来回喷洒农药,所经之处洒落一层轻轻的薄雾。
在田间小路,管理学院实践队员张孝龙正在一旁配合着飞手江师傅手持无线遥控装置,飞手聚精会神地操控着无人机,按照预设路线作业,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稻田面上。“太给力了!从配药到喷洒,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20亩稻田的农药喷洒任务。植保无人机除了省时省力外,相比传统方式喷洒更加均匀,防治效果更好,远距离操控施药还可以使喷洒作业人员免受农药侵害。” 暑期已经在当地实践一个月的张孝龙熟练地介绍着植保无人机,“新时代的青年要爱农业、懂农业,用科技服务农业,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帮助农民科学种田。”
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研习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劳动实践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管理学院暑假实践把“乡土课堂”延伸到村舍农户、种植基地,组织青年学生走向田间地头,沉浸式场景体悟劳动实践教育真谛,在劳动中劳心、在劳心中创新、在创新中育心,把劳动教育落在田地间,引导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青春浇筑农业梦想,助力农业高效生产,为农业种植“插上科技翅膀”,给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按下“快捷键”。


图为实践队成员协助飞手完成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生态玉米种植情况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察水稻杂优2640生长情况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拔除杂草
上好“专业研学课堂”,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张洋村汇聚了‘千年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西景’等人文自然景观,既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基础,又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我们要进一步结合专业学习思考‘文旅融合’我们能做什么?”管理学院暑假实践队员黄依翎说,酷暑下,学院博士老师带领我们走村入户做调研,让大家收获满满,老师希望我们也能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是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抓手。由专业博士教师韩世锋带队的社会实践队一行来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新县镇张洋村,深入基层一线,秉持“扎根山区、服务地方”工作理念,通过走访村干部、走访农户、探访夹漈草堂、体验壶兰耕读研学基地,以乡村文旅开发、乡村治理、乡村康养、乡村规划为调研重点,详细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基本情况,将专业知识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发挥高校人才、双创、文化挖掘等方面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调研张洋村乡村振兴基本情况
上好“云端助农课堂”,乡间直播只为群众
“一江兰水、一城古府,一幅水乡古韵写意画,这就是双福村。荔城无处不荔枝,双福‘陈紫’为一绝。壶山巍巍、兰水悠悠,成就了双福村两岸成片古荔枝林……”在双福村郭大婶家临时直播间里,一部手机加一条网线,小小的手机屏幕成了大大的窗口,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布谷鸟”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当起了导游和导购员,向广大网友热情推荐双福村陈紫荔枝,详细介绍古荔枝树品种陈紫的生长环境、色泽、口感、营养价值等信息。
“这次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双福回族村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一颗颗小小的荔枝,不仅是普通的农产品,更是乡村振兴的好成果,承载着全村回族同胞增收致富的希望。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希望通过直播宣传推介,更好地宣传双福陈紫荔枝,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喜欢双福陈紫荔枝。”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布谷鸟”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周鑫涛感慨地说道。
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新时代美丽乡村巨变,除直播带货外,实践队员们还实地调研当地村资源优势、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通过村情观察、特色农产品发展、“互联网+”销售推介、农民增收等情况调研,将大学生的思考辐射延伸到产业链增收、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为当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云端为双福村乡亲直播带货

图为实践队成员手把手教农户直播线上销售荔枝
上好“支教课堂”,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国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五星红旗的红色是由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染成的……” 管理学院实践队员向幼儿园小朋友介绍国旗、国徽、党徽,指导小朋友画出心中的国旗,小朋友用一笔一划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
“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小朋友是不可以靠近湖泊河流,不能私自下水游泳……”暑期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管理学院实践队队员在暑期实践中,通过观看视频、讲解PPT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暑期安全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讲解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安全等内容,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军体拳里面会有拧、拿、摔、打等各种各样的基本动作,一招一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练扎实,克敌制胜,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人身安全。”退伍复学的实践队员梁振充分发挥“退伍不褪色”的优良品质,为小朋友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强军课,一招一式中增强小朋友对军人职业的崇尚,增强国防观念与意识。
儿童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如何让留守儿童暑假过得更有意义?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开设支教项目,设置安全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民族文化、国防教育、科学实验等课程,通过识国旗、绘国旗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暑期留守儿童支教课堂教学,让小朋友们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党爱国情怀,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介绍国旗

图为实践队成员教小朋友描画党旗、国旗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学生讲授安全教育知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小朋友现场教学“军体拳”
上好“文明实践课堂”,挥洒青春担当作为
“挽住运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涵江区国欢镇沁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宣讲会现场,管理学院实践队员周鑫涛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记叙为引,讲述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牵挂困难群众、木兰溪畔水安澜等故事,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送到党员群众心间。
“乡村振兴需要精神动力,理论宣讲需要青春力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管理学院大学生实践队成员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校地共建”行动,到涵江区国欢镇沁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系列宣讲。大学生党员以基层党员、基层群众、社区志愿者等不同受众、不同主题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生活中的鲜活例子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宣讲,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宣讲过程中,也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全面的精神洗礼,进一步强化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涵江区国欢镇沁西村新文明实践站开展宣讲活动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村入户宣传福建省学生资助相关政策
上好“民族团结课堂”,同心共筑中国梦
管理学院实践队成员走进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跟随当地牧民参观蒙古包,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牧民生活近况,介绍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这里有着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清清的湖水、雪白的天鹅、弯弯的河,这里是牛羊的天堂。”当地蒙古族牧民介绍道。
“我是土生土长的和静县人,这些年来,我明显地感受到这里牧民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以及各个民族的互相帮助下,当地也将草原特色景观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经济有了质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里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好啦!”实践队成员屈小钰同学说道。
暑期期间,管理学院学子走进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开展一场生动的“同心向党”理论宣讲进社区活动。实践队员次仁旺堆表示,今后将当好民族团结的“示范员”,力争做好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将来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管理学院利用暑期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主题的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民族团结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递者,用石榴籽精神筑梦新时代。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蒙古包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当地牧民

图为实践队成员深入社区开展“同心向党”理论宣讲活动
实践育人求真知,创新融合助振兴。莆田学院管理学院不断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学科优势、地方发展需求,通过社会调研、理论宣讲、政策辅导、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把高校的智力、技术等资源辐射到广袤的乡村大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识国情”“做实事”,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之花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绚丽绽放,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青春力量。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记者团 洪祖荣
2022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