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图片
今天是: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
最新动态:
   文化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智能传播与区域文化传承”工作坊   [12-08]
 
当前位置: 学院主页 >> 科研工作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简介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0-14

学科带头人:孟建煌

学科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南洋华文文学、莆仙文学及莆仙戏剧、文学批评)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任,具有培养学生或公民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文化与传播学院(原汉语言文学系)一直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同专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确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同专业中的领先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本学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办学规模稳中有升,师资力量不断优化增强,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研成果不断增加,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文化与传播学院办学近三十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5人(教授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6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目前本学科已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专任教师中,获市级优秀教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优秀教师2名。师资力量较雄厚,是一支既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积累又充满活力的团队,有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是原校级重点学科。

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比例高。其中50岁以上教师共6人;40-50岁(含50岁)教师共12人;30-40岁(含40岁)教师共7人;30岁(含30岁)以下教师共1人。在职称结构上,高职称教师比例高。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在学历学位结构上,高学历高学位教师比例高,教师专业基础扎实。其中博士6人,硕士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2.7%。在教师能力结构上,双师型教师有一定比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本学科双师型教师共7人,比例为31.8%;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7人,比例为31.8%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本学科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的支持1次,教师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已经全部结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教育部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12项,出版专著、参编教材、工具书22多部,发表论文267篇,获10项教学科研成果奖。

总的说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力较为扎实,特色较鲜明,学科队伍年富力强,梯队合理,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科负责人和研究方向负责人的研究水平较高。该学科已具备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准确,与地方经济服务对接,体现了较好的学科特色。


右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