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基于贯彻OBE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学业规划、专业技能、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构建合作与互动、能力导向的育人机制。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建设与教学应用型大学相符的优良学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全面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导师的组织与管理
1.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分管学生副书记
成员: 教学科研办主任
职责:主要负责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的制定,本科生导师的选聘、工作考核和管理。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办公室。
主任:教学科研办主任
成员: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教学团队代表
职责:具体负责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导师的遴选、聘任及改聘,导师工作过程的具体指导、管理,导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导师制工作评估、经验总结与评优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年级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导师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开展有关工作研讨、交流活动等。
二、导师的定位与分类
1.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以教学班为基础,以专业为依托,以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桥梁,以导学为重点,以导向为补充,着眼于学生专业成长和教师学术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成长、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体讲就是在指导学生专业教学活动(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主,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其他具有学科专业属性的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成长方向、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专业教学活动指导+”的导师模式。
2.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导师团队形式开展工作。导师团队以“导师+学生”的方式组建,导师以组为单位配备,学生以竞赛项目、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为单元组队。导师是该组学生学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规划师、引路人、培训者;导师是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学用结合、实践成才的训练师、教练员和同行者;导师在竞赛项目、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与帮助。
三、导师的资格与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具有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素养。
3.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熟悉教育规律,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
5.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
四、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导师的职责包括核心任务、增值服务和拓展工作,即核心任务(以专业活动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为主)+增值服务(以成长发展多维引导为主,是应该做的任务)+拓展工作(以团学工作协助为主,是可以做的任务)。其中:
1.核心任务
导师的核心任务是以专业教学活动指导为主的学生专业成长、实践成才全程指导。导师借助学科背景,抓住专业教学活动的动员、训练、督促、总结等工作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活动。
(1)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全力参赛、高质量参赛。项目导师利用专业优势,着重在学科专业活动上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指导,帮助学生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取得好成绩。导师直接参与项目的竞赛指导。鼓励不同专业的导师,根据竞赛需要,开展交叉指导,形成项目导师团队。
(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导师也是所带学生团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
2.增值服务
(1)专业活动指导+人生规划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鼓励学生把握锻炼机会、积极参与竞争、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帮助个体学生认清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路径,找准奋斗目标,调整成就预期。同时,班导师要结合专业实践要求,帮助学生完善学业规划,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学业规划。
(2)专业活动指导+专业学习引导。通过学科专业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专业课程学习特点和专业能力矩阵要求,分段分类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方法和路径指导。并及时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教育、榜样教育、学业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持续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
(3)专业活动指导+创新创业引导。以学科专业活动为依托,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创业。同时,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拓展工作
导师具有长时间跟踪教育引导一个班组的良好基础,可为年级辅导员做好干部选拔、年度选优、综合评估、奖助贷免、处罚处分等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五、导师的考核与待遇
1.学院每年对导师工作满意度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导师工作满意度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满意度、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竞赛项目、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的参与人数和获奖情况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项目和竞赛项目均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认定为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导师,并给予表彰,在晋升职务或职称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对不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导师资格,并与个人年度考核挂钩,同时减少或取消导师工作量津贴。
2.学院根据导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考核情况发放工作量津贴。
六、学生选拔原则
1. 时间:应届本科班从大一开始实施,直至毕业为止,时长为三年半,实行导师负责制。
2.遴选方法:A、互选,由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互选以自愿的原则组成团队。B、随机抽签,每个班级按照大一的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分成一、二、三档,每个专业的任课老师按顺序分别从以上三个档次学生中抽出若干名学生,组成自己指导的学生团队。C、互选+抽签,师生互选后人员较多的团队需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对多出的学生重新分配。D、分组+互选+抽签,学生可以组队选择导师,若人数超出指导范围可以采取抽签方式。以上遴选方式各系部可以根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试行。
3.调换方法:一年后学生可以申请调换导师,经双方导师同意调换学生可以变更团队。
4.指导原则:在导师制实施期间,导师只能指导自己团队的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本团队学生取得的各种荣誉产生的业绩津贴由该团队导师享有,亦可用于满足评职称条件或保级条件。
七、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