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表演、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等专业榜上有名。发布这一榜单意在要求各高校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布点控制,综合应用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10月15日《新京报》) 无论是“布点控制”,还是“优化专业结构”,抑或是“高校专业宏观管理”的说法都比较委婉和“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专业设置要“随行就市”,对那些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少招生甚至砍掉专业停止招生。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在这一现实境况之下,适当考虑就业情况而调整专业设置,是一种务实、理性之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迁就“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就一味地随行就市。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连年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的“绝对过剩”;二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很多大学生争考公务员而不愿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以及就业需要关系、熟人等各种潜规则盛行而导致的“相对过剩”。无论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专业设置的因素对于就业率高低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在目前看来,即使是那些最热门、最时髦的专业毕业生,其在就业问题上,也是难以让人乐观。另外,专业设置“随行就市”的想法无疑是世俗的、幼稚的。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曾经让我们感慨万千。那些就业率不高的所谓“冷门”专业,比如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政治、历史、哲学领域的大学教育学科,好多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基本素养的启蒙与提高,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于这些专业来说,是不能单纯地用就业率来衡量的。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种并包,笔者认为并不单纯指思想的并包,应有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的自由和兼容并包。“随行就市”不是拯救就业率的灵丹妙药,所谓“低就业率专业”榜单,无论是从就业率的提高上,还是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上,意义都不大,不公布也罢。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如此,大学教育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