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月,自生态文化节项目启动以来,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以楼栋为单位积极建设的社区育人微项目品牌备受瞩目,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协同育人、学生参与以及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陈浩讲解“手性”现场。 环生学院供图

图为蒋本基教授线上讲座。 环生学院供图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院注重邀请多个与学科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以知识启迪智慧。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手性”,包括其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在化学、生物学、药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经典示例和图表让同学们有了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在线下,学院还邀请了成都大学李翔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钱庆荣教授等进行宣讲。线上讲座同样精彩纷呈,来自台湾大学的蒋本基教授,在环境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通过线上平台,深入探讨了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在应对城市化与气候变化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其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师生们在环境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前行方向。通过此类专家讲座,不仅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也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师生在木兰溪沿岸调研。 环生学院供图

图为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环生学院供图

图为学生进入企业考察。 环生学院供图

图为微课主讲人傅琼羿。 环生学院供图
学生参与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充分激发了青春活力。“绿色莆阳生态微讲堂”活动中,凤达A#-B#楼栋学生积极参与,围绕生态文明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兴趣,录制了5场生态文明系列微课,并在易班及公众号上展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热情。“生态创想,青年绿色体验营”策划举办的“绿色+”科技周系列活动也取得圆满成功,组织师生深入木兰溪沿岸、污水处理厂等校外实地大课堂和各类企业考察,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相关专业素养,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图为学生手工作品。 环生学院供图

图为木兰溪讲解大赛活动现场。 环生学院供图
低碳生活打卡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截至12月15日,已有200余名学生积极响应。该活动引导学生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此外,废旧物品再利用手工制作活动中,凤达A#-B#楼栋学子利用易拉罐、塑料瓶盖等废旧物品创作出多样化的手工作品,如小汽车、小盆栽等,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学院还积极组织环保主题摄影大赛和木兰溪治理故事讲解大赛,以及保护母亲河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镜头捕捉生态之美,开展木兰溪水质检测、环境监测等形式加强河流保护,营造人人争当校园“河长”的良好氛围。

图为读书分享会现场。 环生学院供图
在思政教育方面,学院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举办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专题读书会,邀请了莆田、厦门、福州、龙岩、宁德、三明等地同学参与,各位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等经历分享读书感悟,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关怀让他们倍感振奋,将牢记嘱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图为吴家欢与学院师生合照。环生学院供图
同时,“生态普法进校园”活动邀请城厢区人民法院法官吴家欢入校开展以“司法护航、逐‘绿’前行”为主题的青年导师会客厅活动,结合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提升了青年学子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法治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育人微项目品牌建设打造全方位展示阵地。在线上,通过易班、公众号等平台展播生态文明系列微课、发布活动通知和展示学生作品等;在线下,举办讲座、展览、实践活动等,为师生提供了面对面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也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通过社区育人微项目品牌建设的一系列举措,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协同育人、学生参与和思政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些项目,不断拓展其影响力,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